|
定襄县民间艺人惠东存书写50年制砚传奇山峦形胜,河水流长。 太行山系五台山余脉、文山支脉勾勒出这里的轮廓,滔滔滹沱河养育了这一方土地的儿女,靠山面水,山清水秀,造就了河边古镇独具一格的风景。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得文山隽秀挺拔之气,聚滹沱润泽桑梓之灵,续一方耕读文工精神之传承。今年73岁的惠东存大师用 50余年的人生经历,镌刻了当地五台山石砚和文山石砚、澄泥砚、石末砚传奇。其作品屡登全国、全省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大雅之堂,或飘扬过海为日本文化学者所青睐,以砚为媒庚续了中日传统文化交流数十年。 惠老之作品,或古朴端庄颇有唐宋文化风韵,或寓意精深状似鸟巢、神如水立方,或一线卧中、十八仙女下凡共奏和曲,颂扬澳门回归华夏一统……那双布满裂纹厚茧的手,常雕刻出传奇,以砚寄情、托思、抒怀、写实,活灵活现。 心中有梦,砥砺前行。惠东存老人以一颗锲而不舍的匠人之心,五十余年孜孜不倦,发掘、继承、制作出滹阳澄泥砚,让失传了上千年的石末古砚重现光华。2013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称号。 2019年被山西省总工会授予“三晋工匠”提名奖。 期间,惠东存先后获得“山西省陶瓷工艺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多项殊荣。 初夏时节,记者一行循着我市两名“三晋工匠”获得者之一、河边民间艺人的工作生活足迹,来到定襄县河边镇河边二村,与惠东存大师一起赏析探究“砚之精妙与民俗文化传承”的话题,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从我做起的责任。 与砚结缘 从谋生起步开启制砚传奇 人杰地灵,物宝天华。河边古镇自古就是华夏文明血脉传承之地,这方水土,英才辈出,也造就了多世多代能工巧匠的诞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融合现代文明与技术,定襄县创建了“中国法兰之都”的辉煌,成为忻州转型发展主阵地之一。 年逾古稀 精雕细刻 数十年行走在山川石间、河畔村野的惠东存大师,左膝关节已出现劳损症状,走起路来一巅一颤。身高一米八的他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家里。没有过多的客套,老人娓娓道来。 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是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洮、端、歙、澄泥砚被称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砚。由于其质地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视为珍藏之品。 定襄县河边镇东靠文山,西临滹沱河,文山蕴藏天然文石,滹沱河积淀的百年沉泥,在当地自然而然形成代代相传的制砚技艺。年久,便有了“砚台之乡”之称。 老人说,1948年,自己出生在河边二村,自幼耳濡目染制砚技艺,与砚结下不解之缘。 1973年,惠东存进了社办的石刻工艺厂学习雕刻技艺。他心性聪慧,能吃苦,肯钻研,雕刻技艺日渐精进,不久即成为技术骨干,担任了雕刻组组长。当时,仿古砚台很受青睐,外贸订单特别多,一方一方砚台做下来,把他练成了真正的制砚高手。 1981年,五台县成立工艺美术厂,聘请惠东存担任技术副厂长,担负开发试制澄泥砚的重任。 当时,澄泥砚制作技艺已失传300余年,惠东存一边详查相关史料,一边用取自滹沱河的百年沉泥,反复经过取土制浆、滤泥、澄泥、制坯、晾坯、磨制、雕刻、烧制、蜡煮、抛光等十余道工序试制澄泥砚。 1983年,终于试制出了史料记载的滹阳澄泥砚。惠东存不仅做传统的砚台,而且开发了仿古收藏砚、大型陈列砚、欣赏文玩砚等系列砚台。 1984年,他离开五台县,回到河边创建了雅艺轩制砚厂。 澄泥砚,始于汉,兴于唐,越世2000余年。其史久,其名盛。宋人《砚谱》赞曰:“唐人品研澄泥砚以为第一”。惠东存技艺超群,将传统的文山石砚炫目复活化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惠东存老人介绍,“雅艺轩制作的惠氏澄泥砚,源于史料记载的滹阳澄泥砚。取材于滹沱河沉泥,经过 18道工序精制而成,在 2000年中国第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被授予‘国之宝’称号,并颁发了《中国十大名砚证书》。” 三生有幸 与陶砚界国之泰斗石可先生结缘并成为门徒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雅艺轩惠氏澄泥砚制砚技艺的日臻完美,砚品愈加丰富、砚形愈加多样、砚色愈加诱人,订单也越来越多,山西定襄民间艺人惠东存的名气越来越大。 品百家而后成大家。惠东存深知,挖掘古代制砚技艺之精髓,集百家之长,是传承好这一“中华瑰宝”的必由之路,无任何捷径可走、无任何取巧可言,只有脚踏实地勤于专研,做务实的功夫,才有可能达之所期。 惠东存与陶砚界泰斗石可先生在一起 为了与全国各地制砚技艺交流,共融发展,惠东存抓住所能遇到的一切机遇,把惠氏滹阳澄泥砚精品陈列于各大旅游景区,一方面可扩大知名度,另一方面达到交流目的。正是这种谦逊豁达海纳百川的制砚理念,成就了惠东存与中国陶砚界泰斗级人物石可大师的一段奇缘。 山东曲阜是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大约三十年前,过了不惑之年的惠东存,其艺术与文化的积淀已日臻成熟。 偶然的一个机遇,惠东存把一方滹阳澄泥砚精品陈列到曲阜博物馆。正是这一方质地优良、刻工精细的滹阳澄泥砚,引起了全国著名版画家、陶砚界泰斗级大师石可先生的关注,令其产生极大的兴趣。之后,石先生赴山西几大制砚地考察多日。几经辗转来到了定襄县河边镇,亲身观察了惠东存的制砚流程、工艺、设计,以及对砚的理解、感悟。 正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创新的思想,吸引石先生一住半月有余,并产生了诸多的思想碰撞与感悟的共鸣。朝夕相处中,两人从相处到相知。石可大师对惠东存的品学和制作的澄泥砚给予了较高认同和评价,提笔写下“澄泥炼骨端避席,巧手精思妙难知”墨宝相赠,并欣然收惠东存为山西唯一弟子。临别,石可大师从石末砚、石砚的制作工艺及技法等对惠东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启发与点拨。足见石先生对惠东存所寄厚望。 同行的社办郑志勇主任长期潜心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尤以收藏与鉴赏见长,在圈内人气旺。他与惠东存大师的专业沟通,为此次采访增加了精准的专业理解与赏析。郑主任详实精细地解读了全国著名陶砚大师石可先生对惠老师所赠“澄泥炼骨端避席”的评价,“体现了‘端砚谦谦君子’之态,以及‘惠东存滹阳澄泥砚’与端砚一识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出类拔萃。” 石末砚 失传千年之古砚再现风采 在2019年举办的第四届山西文博会忻州展区,惠氏澄泥砚成为诸多爱砚人士关注的焦点,其中色泽别致的石末砚尤为人称道。“世人论砚,多说洮、端、歙、澄四大名砚。但是,四大名砚之外的这些色泽别致的砚品才是被唐宋书法名家极力推崇为‘砚中第一’的石末砚。这种砚在宋代后便无记载,制法失传。我 68岁那年掌握了石末砚的烧制方法,所制石末砚被中国著名书法家尹瘦石赞为‘砚中珍品’。天津书画名家华非先生赞誉其为‘砚魁’。”在展区接受记者采访时,惠东存淡定地说。 源于石可大师的启发,惠东存心存期待,他翻阅古籍,看到《旧唐书·柳公绰传弟公权附传》中载文:“公权……常评砚,以青州石末为第一,言墨易冷,绛州黑砚次之。”阅罢,大为动心。原来,盛唐最有名的砚竟然是山东青州、潍州一带的石末砚,其“取烂石研澄其末,烧之为砚”,发墨性能优异,为历代众多书法名家所推崇。 石末砚兴于唐,延于宋,之后失却记载,流传至今的石末砚极为鲜见。石末砚既有石砚的厚重,又具澄泥砚质地均匀、坚实、细腻的特点,比之两者更利于下墨。故此,唐代书法大家柳公权推举石末砚为“砚中第一”,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赞叹:“其善发墨非石砚之比。”苏轼称其:“自唐时已重之。” 历史上评价如此之高的石末砚,如何就失传了?合上古籍,痴迷古砚的惠东存思绪良久,决意复活石末砚。 山西不缺石头,但并非所有的石头磨成粉末都可以用做石末砚。既然古书上言之唐朝的石末砚属山东青州、潍州最好,何不去当地找找看。惠东存从山东青州北海县一座青石山上取回石样。反复比看石头的成分和色泽,都与古书上描述得一模一样。他拿着这些石样,跑遍山西80余座大小山脉,取回不同的石样,用球磨机磨成粉末,反复进行烧制试验。有些一烧就酥,有些一烧就变质,有些烧制出的砚,分量轻,不下墨……两年之久,惠东存渐渐摸索出含钙多的石头不能用,含钙少的石头分量重、下墨好,含铁、硅、云母多的石头可用来做砚。洞晓了石末砚的成分,还要严密测算每种成分的配比,不然烧制出来的砚仍然是废砚。 又用了一年时间,惠东存逐渐能把握烧制石末砚的成分配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的烧制过程,历经无数次试验、历经不计其数的失败,第一方蝉形石末砚终于在2012年烧制成功。那一刻,捧着这方质地润泽厚重、色彩青翠欲滴的石末砚,惠东存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百感交集:“成功不易,赖以坚持!” 烧制石末砚的原料来源于石,但各种石料成分有别。故此,烧制石末砚,其形可控,其色不可控,呈现出的色彩异常丰富,纹色异常多变,令人异常着迷。惠东存介绍:“即使在同一个炉子里,烧出来的石末砚都各有不同,每一方砚都有奇特的窑变。或如袅袅祥云,或似潺潺流水,或同翡翠碧玉,或像绚烂晚霞,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石末砚亮相第四届山西文博会,再现失传千年的古砚风采。此次文博会后山西日报曾专门撰文,“山西三宝”之一宝的澄泥砚中,当然包含“定襄石末砚”。 五年心血 颂扬澳门回归“华夏一统”砚倾心镌刻 “国辱百季恨,回归万物欣,九州同日晖,狂热赤子心,顽石磨五载,神灵孕其中,飞伎舞翩翩,雅艺庆昇年。”这是雅艺轩制作的“十八飞天庆澳门回归砚”砚下端镌刻的一首诗句,这一方砚是惠东存大师为迎接澳门回归祖国百年盛典,历时五载精心刻制的一方石砚。砚体雍容华贵、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砚中十八飞天面容丰满、栩栩如生、各具神态、生动形象,是一方不可多得且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颂扬澳门回归“华夏一统”石末砚 提起回归砚,说来话长。 1995年秋季的一天,惠东存大师寻求制作石砚原石时,偶得一巨石,石体碧绿无瑕,可谓百年罕见,便欲将此佳石雕刻为一方宝石砚,虽知并非易事,但其意已决,遂终日酝酿斟酌。彼时,正值澳门回归祖国进入倒计时,惠东存大师油然而生为祖国这一百年难遇的盛典献礼的想法,又兼石面天然有一条似有若无的石线,正好暗合合二为一、一国两制的意韵,想到这,惠东存茅塞顿开,题材既定,图案却又难以定夺,苦思冥想,仍无进展,终日茶不思、饭不想、榻无眠,累极之余,悄然入梦。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现十八仙女环响佩鸣从天而降,酷似敦煌飞天之神韵,梦一醒来,深受启发。于是查找有关资料,以敦煌十八(九九归一)飞天为题材,设计图案,惠东存开始了为时五年的促刀制作历程。 五年的专心设计,五年的精心雕刻,终于在1999年国庆前夕顺利完工,砚中所刻人物完全仿照唐代敦煌飞天的特色,全砚透雕就有 168处,彩带萦绕着祥云,十八飞天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浑然天成,观赏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堪称石砚中的上乘佳作。 岁月如白驹过隙,一晃二十年已过,至今,惠东存大师每每端详此砚无不感慨万千:回归砚既是我五年的心血,也是我从艺生涯三十年来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更是表达了我对祖国统一的无限深情。 继承唐宋文风 端庄古朴石砚连通中日文化交流数十年 50余年的砚艺生涯中,惠东存成就了复活的古石砚,所制砚品屡获殊荣。 2013年,惠东存试制出天然花纹石末砚,定名“日月情深砚”,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 2013年“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同年烧制的龙凤双面石末砚在 2013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巧夺天工·金马奖”金奖; 2015年,惠东存创作的华夏一统石末砚在第二届山西文博会上荣获“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9年获山西“三晋工匠”提名奖…… 4月 28日,惠东存(右三)在“三晋工匠”频奖现场 好酒不怕巷子深,好砚不怕地域偏。惠东存大师制砚之高超技艺不胫而走,日本友人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前来雅艺轩实地考察,当看到雅艺轩所制的澄泥砚、文山砚和石末砚后大为赞赏,对它独具匠心的选材以及制作工艺更是佩服有加,此次考察促成了雅艺轩砚品在一向挑剔的日本国际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雅艺轩从2012年始至今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砚品漂洋过海发往日本市场,为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发挥着作用。 2020年 5月 22日,记者在采访澄泥砚技艺传承人惠东存时,他把一张碧色蝉形砚照片展示出来,砚感如玹,砚色炫目,砚质细腻,确为惠氏澄泥砚的一方良砚,视觉震撼非同凡响。惠东存告诉记者:“这方蝉形砚是 2012年复烧成功的第一方石末砚,在深圳文博会现场被一位美籍华人藏家看中求购了,只留照片存个念想吧。” “砚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特殊的文化载体,凝聚了华夏民族特有的美学韵致。把制砚技艺传承下去,就是传承中华文化。”年逾古稀的惠东存意味深长地说。 良砚无声,华光烁烁,见证着惠东存大师制砚人生的初心浪漫与痴心坚持,也见证了一位爱砚人一念一生的匠心所托 下一篇失传的石末砚炫目复活
文章分类:
媒体报道
|